发布时间:2024-04-23 来源:行业动态
“十三五”时期,我国节水水平已达到全世界中等水准;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披露,有测算表明,从现在起到2035年,通过在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等方面加大节水力度,全国节水潜力能够达到600亿立方米……
从用水粗放到全世界中等水准,这是在中国领导下,全国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自信成果,更是全国节水工作从“全民行动”到“全面见效”的生动见证。
节水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回望百年,一场让节水成为文明新标志的历史长卷在不断书写;展望未来,一幅锚定航向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节水远景蓝图正在擘画。
中国,这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泱泱大国,自古以来,资源丰富、地大物博是它的显著特性。但同时,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中等水准的四分之一,全国年缺水约500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时间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粗放、无序用水的不良习惯在民众中都会存在,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为固有思维。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使许多城市慢慢的出现用水紧张、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人民遇到了用水难题,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受到水的制约。
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农田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和城乡用水需求持续增加,缺水地区开始关注节约用水问题。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北方地区逐渐试验推行。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仍日益严重,仅在农业用水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远远不足,解决大量城市生活、工业用水浪费问题已迫在眉睫。
发力,再发力!1985年,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把十分注意有效地保护和节约使用水资源作为长时间坚持的基本国策;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明白准确地提出“国家实行计划用水,厉行节约用水”,将节约用水的规定以法律形式固定化。
在各类制度的强烈推动下,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应运而生。1998年,党中央战略性地提出要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水利部设立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2000年,措施进一步升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白准确地提出,建设节水型社会。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要求,把节水作为一项必须长时间坚持的战略方针,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2011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春风吹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要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一泓清水,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党的十八大提出将节水作为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一项战略性和根本性举措。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习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强调从观念、意识和措施等方面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为节水治水管水提供了科学指南。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国家节水行动方案》,部署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动全社会节水。
如果说党中央定调的“节水优先”是航海罗盘,为节水工作指明航向,那么“国家节水行动”则为节水之船划出一条明确的航道。5年时间,一张节水蓝图落实为20项重点行动,可期待、可展望的节水工作奋斗目标跃然纸上。近年来,一系列重大政策,总量强度双控、节水评价等重要制度基本建立,水价改革加速推进,国家和省级取用水定额加强完善,节约用水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思路决定出路,制度调整行动。从人定胜天、人水相争到人水和谐共生,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到高水平发展水利,治水思路不断丰富完善。从江河萎缩到清水复流,从粗放用水到集约节约,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我国用水效率不断的提高。人们在处理与水的关系上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利用水、约束水,也善待水、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
“水票就等于人民币,用不完的水票,通过水市场卖了可以换钱。”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自从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始后,“卖水”成了这里农民的常事。
作为我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地区,20年前,张掖就上演了一场水权革命带来的用水革命。随之而来的,是张掖市农民用水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如今,让张掖农民多浇水都办不到,因为农民有了自己的水权。对他们而言,有了水权,水就是自己的,节约的水就是收入,浪费水实际上就是挥霍自己的财富。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战略性措施,而张掖仅仅是个开始。2001年起,水利部共组织建成100个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200多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形成了以河西走廊、黄淮海平原、南水北调受水区、太湖平原河网区、珠三角、长株潭城市群、黄河上中游能源重化工基地群、环渤海经济圈等为典型的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带。
通过试点建设,各地积极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节水型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模式。华北地区水资源总量少,选择控制总量、节水压采;针对西北能源化工基地工农业争水矛盾,选择推进水权转换、节水增效;东南沿海虽是丰水区,但经济发达耗水量巨大,采取清洁生产、节水治污、节水减排之方;东北地区结合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实行节水增粮……
示范引领不是结束,百花齐放才是真正的开始。县域是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单元,控制好每个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分阀门”,就能拧紧全国节约用水的“总阀门”。2017年,在“节水优先”方针的指引下,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开启了节水工作新征程,着力推动用水方式从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从农业到工业再到城镇节水,从以水定城、以水定地到以水定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社会建设触及全县域内每一个神经元,节水型社会从建设试点到全域达标的美丽嬗变正在慢慢地实现。
如今,喜人的答卷已经呈现在眼前。“十三五”期间,我国节水效果初步显现,全国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000亿立方米左右,万元GDP用水量较2015年相比下降23.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与2015年相比下降27.5%。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616个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从建设全国节水型社会试点到打造省级节水型社会,再到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由点到面,由宏观至微观,全国上下已经构建起一个多方发力、百花齐放的节水载体建设体系,一张精心织就的节水大网在全国铺开。
“节水中国,节水你我,涓滴之爱润泽每一个角落……”2021年3月22日上午11时,广东省潮州市古城广济楼广场上,悠扬的歌声让步履匆匆的人们停下了脚步——一场别开生面的《节水中国》主题歌曲推广快闪活动在“世界水日”当天上演,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各地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着这个特别的日子。他们通过活动、社区宣传栏以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大范围传播节水资讯,提醒着每一位公民做节水护水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让节水护水惜水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
除了水日水周等特殊时间节点,在创建节水型社会的号召下,节水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活动大力推进,全社会节水意识进一步增强。
金秋时节,走进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第一中心小学,能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是由学生们精心准备的近千份节水主题宣传品。这些宣传品讲述着他们对节水的理解、他们和节水的故事,甚至他们脑海中的节水小发明。这是2019年10月,北京节水“七进”活动的一处剪影。
早在2011年9月,习视察北京时就强调,要扎实有效做好建设节水型社会科普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北京市深入开展节水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医院、进企业、进农村、进园林、进机关的“七进”活动,大力宣传节水知识和理念,形成全社会节约用水的良好风尚。
“只有全社会都自觉参与节水,节水才能从被动引导转变成主动行为,才能筑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政府有关负责的人介绍,近年来,全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水宣传,让居民认识到节水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群众节水意识明显增强。
节约用水全民行动,并非一日之功。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后,水利部确定每年的7月1日至7日为“中国水周”,使我国节约用水宣传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转变。20多年来,每年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集中开展节水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节水在路上”“节水中国行”等主题宣传,在全民节水意识培育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水利部、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印发《全国水情教育规划(2015—2020年)》,引导公众不断加深对我国水情的认知,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推动形成全民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的良好社会风尚。如今,节约用水慢慢的变成了国家宣传、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34家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年受众人数达到1500万人左右,节约用水真正成为全民行动。
今年5月14日,习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节水是关键,调水是补充。不能一边调水一边浪费,更不能无节制用水。”这是党中央对人民用水问题的坚定态度,是党中央对水利工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出的全新要求,更是党中央为解决中华民族水资源存续问题谋定的伟大航向。